两会背景
环境保护部部长答中外记者问全记录!
作者: 来源:《环保部发布》微信公众号 时间:2018年03月19日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今天记者会的主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先生,围绕这一主题回答大家的提问。首先,有请李干杰部长。


李干杰: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环保部门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理解、支持和帮助,我们工作取得的每一项进展、每一份成绩都包含和凝聚了大家的辛劳和奉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乃至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确实是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未来还任重道远,我们决心更加奋发图强、攻坚克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还期待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地给予我们关心、理解、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今天是个好日子,久旱逢甘露、瑞雪兆丰年。今天北京下雪了,也结束了长达145天将近5个月的没有有效降水的历史。今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又全票当选为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一位核心和领袖为我们领航掌舵,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圆满实现。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主持人:谢谢李干杰部长,现在开始提问。


新华社记者:中央强调要打好三大攻坚战,《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要求,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排出时间表、路线图和优先序。请问李部长,环保部就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哪些具体举措,您这边是否有了一本帐,怎样算好这本帐呢?谢谢您。


李干杰:谢谢你的提问。大家知道,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框架内,生态环境无疑是一块明显的短板,因此总书记讲,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为了尽快补齐补好这块短板,党的十九大将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就此做了部署,提了要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特别强调要坚决打好攻坚战,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我理解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中央交给我们牵头落实的一项光荣又很艰巨的任务。为了完成好这项任务,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就着手开展了一系列学习、调查和研究,应该说在如何谋划好、推动好攻坚战方面还是有了一个基本的考虑、基本的思路,就是您刚才说的初步有了一本帐,尽管这本帐还比较“初”和“粗”,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基本思路简要来讲可以概括为“三个三”。第一个“三”是围绕三类目标,其中第一类就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主要包括大气方面的比如优良天数比例、PM2.5下降比例,水方面的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劣V类水体比例。第二类目标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目标,主要包括大气方面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水方面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第三类目标是环境风险管控目标,主要包括农用地风险管控目标和城市建设用地风险管控目标。这是第一个“三”,围绕三类目标。


第二个“三”,突出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也是非常关心的大气、水和土壤。大气方面,要抓紧制定发布下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水方面,要深入推进现在还在实施的,2015年4月份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是“水十条”,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还有全面实施2016年5月制定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这是第二个“三”,要突出三大领域。


第三个“三”,强化三个基础。这三个基础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概念上讲,应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就污染防治来讲,我们理解他主要是基础性的、保障性的,所以我们要强化三个保障。第一个保障是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为这是根本,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不绿色,那么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打好是很难的,甚至是做不到的。第二个是要加快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力度,因为对污染防治来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至关重要的。第三个是要加快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的体制,通过改革释放出更多动能和红利,来支撑保障污染攻坚战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效。


总的来讲,我们基本上有这样的思路就是“三个三”,围绕三类目标,突出三大领域,强化三大基础。这里要特别向大家报告,我们现在一方面在抓紧研究完善这个思路、这一本帐。与此同时,也在抓紧施工、抓紧推进,也就是说污染防治的具体工作这场攻坚战不仅一刻没有停,而且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快马加鞭。三年时间非常短暂,我们等不得,也等不起,所以一边在做顶层设计,一边在抓具体工作,我们也完全有基础、有条件这么做。


十八大以来为了向污染宣战,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战役,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三个行动计划,就是大家熟知的三个十条。五年下来走到今天,实践充分证明,三个十条的方向、路径、举措、目标、任务都是科学合理的,针对性、有效性都是非常强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过去五年才有这么好的成效。面向未来三年我们要打好这场攻坚战,关键是沿着前面五年的路子继续往前走,继续“照单抓药”,并且坚持把这个“药”吃下去,尽管这副“药”有点涩,也有点苦,但却是良“药”,效果理想,我们必须要坚持。


总之,未来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进度、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努力使得我们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让人民群众、让老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更强。谢谢!


中国日报社记者:我想问一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也就是在今天上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其中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变化就是将组建生态环境部,请问部长,新成立的部门职能和环保部有什么区别,未来将发挥什么作用?谢谢。


李干杰:谢谢您的提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非常必要和重要,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您刚才提到,今天上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明确把环境保护部的全部职责和其他六个部门相关的职责整合到一起,组建新的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我个人体会,这个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现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一个重大举措,是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一个具体行动,是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我认为,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性里程碑意义。我体会,这一改革充分体现、完全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做过很多的指示、批示、讲话,形成了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我们学习领会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有几个观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的工作有着非常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二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四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五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六是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七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全民行动观。八是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赢全球观。


我体会这次改革充分体现了总书记的这些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整体系统观,就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今年“两会”,总书记在3月5号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又再次强调这一点。总书记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五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深化改革的决定,总书记当时在说明中就特别强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定要符合生态的系统性,即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就很容易顾此失彼,生态就难免会遭到系统性破坏。在这个会上,总书记还在说明中强调另外一个观点,我也觉得很重要,就是监管者和所有者要分开,监管者和所有者要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这一次的改革,我觉得非常好地落实了总书记的要求。


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两个很突出的问题。第一是职责交叉重复,迭床架屋、九龙治水、多头治理,出了事责任不清楚。第二是监管者和所有者没有很好地区分开来,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有些裁判员独立出来,他的权威性、有效性也不是很强。这一次的改革方案,我觉得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从所有者方面来讲,已经完全打通了。山水林田湖草都统一起来。大家注意生态环境部的组建,从监管者的角度,把它统一起来。我总结一下,有“五个打通”,把原来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职责统一起来:第一是打通了地上和地下,第二是打通了岸上和水里,第三是打通了陆地和海洋,第四是打通了城市和农村,第五是打通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就是统一了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的生态环境部不仅仅只保留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还有比较大的变化。


下一步,我们要认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落实好这个改革方案。改革以后,给我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应该有信心和理由把未来的工作做得更好。包括眼下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干劲不减,不仅如此,还一定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把我们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落实力进一步增强起来,把我们的工作、能力、作风进一步提升起来,使我们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能够做得更好,打好未来的攻坚战。谢谢!


路透社记者:听说部长先生今天是带着大气十条圆满答卷来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近期还出现了一次非常严重的雾霾天气,想请部长先生谈一谈,在下一步新的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计划中,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到2020年PM2.5的浓度要下降到什么程度?在具体方案实施方面,与之前的大气十条有什么不同?谢谢。


李干杰:大气十条是2013年9月份正式发布的,这个文件在中国环境保护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我的印象里面,这是首次经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的环保方面的重要文件。它是中央坚决向污染宣战,开展污染系统治理的首个行动计划。


正如我前面向大家报告的,它的方向、路径、举措、目标、任务都是科学合理的,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五年下来,确确实实效果是不错的。对于大气十条的效果,去年年底以来我看到媒体报道很多,总体上来讲大家也是充分肯定的,包括老百姓,认为确确实实见到了不错的成效。具体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下。


第一,大气环境质量五年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大气十条有五大目标,当时定这五大目标的时候,大家心里也是“打鼓”的,认为完成目标可能非常困难,可能交不了帐,但是最后结果下来,不仅仅是交了帐,而且是比较好地交了帐。因为这五大目标都是超额完成。第一大目标是全国338个地级城市PM10平均浓度要下降10%。第二个目标是京津冀作为第一大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要下降25%。第三大目标是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要下降20%。第四大目标是珠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要下降15%。第五大目标是“京60”,就是北京市PM2.5要达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改善目标。五年下来,五大目标全部实现,并且是超额实现。全国338个城市PM10下降了22.7%,京津冀PM2.5下降了39.6%,长三角34.3%,珠三角27.7%,“京60”不仅仅是达到了60微克/立方米,而且是低于60,达到了58微克/立方米。这里面有两个我们认为是标志性的成绩,一是珠三角作为一个重点区域,整体达标,并且是连续三年低于35微克/立方米。二是北京市PM2.5达到58微克/立方米,不仅仅降到60,还低于60微克/立方米,这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第二,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结构优化,尤其是产业、能源和交通结构这三大领域。这五年,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在钢铁和煤炭两个领域进步是非常大的,成绩是非常大的。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给出了具体的数据,钢铁是1.7亿吨以上,煤炭是8亿吨以上,燃煤火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达到7亿千瓦,占比达到了71%。这五年,我们还淘汰了燃煤的小锅炉20多万台,还淘汰了黄标车、老旧车2000多万辆。另外在一些重点区域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有效举措,比如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范围内,煤改气、煤改电完成了470多万户。这些都是过去我们想干而一直没干成的,利用五年的时间把这些都干成了,确确实实为改进环境质量发挥了很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三,大气污染防治新的机制基本形成。一是我们开展环保督察、专项督查、专项巡查,实施量化刚性问责这些机制,使得“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落到了实处,大家都动了起来。二是在重点区域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还有,我们在强化科技支撑方面,也建立了机制。比如说,去年开始实施的重污染天气成因与治理攻关专项,科研机制正式建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投资方面,初步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共同支持的投资机制。过去五年,仅中央财政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整个投入就超过600亿元,达到633亿元。通过这五年大气十条的实施,确确实实效果是明显的,成绩也是喜人的。但是,在取得的这些进步和成绩面前,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来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为我们面临的形势还非常严峻,仍然任重道远,不仅仅是整个环保工作任重道远,就是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也是任重道远。“两会”前后的北京连续来的这几轮重污染天气就足以给我们警醒。“两会”之前来了两轮,2月26号到28号,然后3月2号到4号,接下来就是9号到14号,连续6天,刚刚结束。短短不到20天内,北京就遭遇了多轮重污染天气。总体上来讲,我们还处在“靠天吃饭”的状态,天帮忙,我们日子就好过一点,天不帮忙,雾霾就比较重。我们要走出这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也因此需要我们在过去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力气来下功夫,来狠抓落实。否则的话,我们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与此同时,我必须要向大家强调的是,我们也一定要有信心,正如我前面跟大家报告的,取得的这些成效是实实在在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积累和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我们的体制特点,符合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我们只要把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坚持下来,发展下去,这些成效在今后就一定会更大、更好的体现。


3月9号到14号这一轮,原来的预测是2个中度、4个重度污染天气,其中有一天还是严重污染,经过努力,变成了1个良、1个轻、2个中、2个重,尽管仍然不理想,但我们采取的措施还是见到了成效。因为这一轮的天气从气象条件来讲是很不利的,尤其是强逆温。专家分析是近20年以来,也是本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逆温,时间比较长、范围也比较大。所谓逆温就是上面的温度比底下高,在1500米的高空,温度是十五六度、十七八度,甚至更高,而底下没有那么高,尤其是夜晚,导致污染物扩散不出去,边界层越压越低,像一个压缩饼干一样。在非常不利、非常糟糕的气象条件下,我们实现了PM2.5实际浓度降低,就是得益于过去这几年,尤其是去年以来我们治本的一些措施,治标的一些措施,确实有针对性,有效果。专家估计,治本措施,三大结构的调整,产业、能源和运输结构调整,贡献要占到20%多,甚至30%。我们采取的治标措施,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各地采取预警应急,也有将近15%的贡献,加起来就使得我们这一轮重污染天气本来应该是比较高的,但实际上没那么高,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实践证明,这一套办法还是有效的,未来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一定能够做得更好。当然要做得更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还是那句话,我们大气污染治理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污染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要解决也绝非一夜之间,需要我们付出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绝不是吹个号、打个冲锋就能够一劳永逸的,需要我们长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想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至于您问到关于2020年PM2.5的目标,整个空气质量的目标。我们正在研究的三年作战计划,叫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估计也会很快能够出来。在原来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里面已经有了一些整体目标的设定,大致会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深化,有些目标保持不变,有些目标可能会有适当的提高。比如说优良天数的比例,是80%,我们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是比较难的,需要付出努力的。PM2.5的下降比例,当时确定的是未达标城市以五年为基点,当时是262个城市,要下降18%,但实际上这两年因为我们力度比较大,效果也比较好,已经大大的超过了序时进度,两年已经干完15.8%,剩下的不多了。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肯定会加点码,至于加多少,我们现在还在研究,将来有了结论之后我们第一时间向大家报告。谢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记者:我关心的话题是环保督察。去年,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全覆盖,成效得到了认可,但公众还是有两方面的担心:一个是担心督察会有一阵风的现象,另一个是怕有一些地方因为担心督察而直接对企业进行一刀切的行为。请问,您如何回应这两方面的担忧?另外,在机构改革方案当中,明确了中央环保督察是今后生态环境部的重要职能,下一步我们会如何考虑?谢谢。


李干杰:中央环保督察,我记得在党的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我应记者的提问,向大家介绍了相关情况,尤其是介绍了他的成效。我当时是用四句话做了概括,这四句话也不是我总结的,是当过我们督察组组长,他们进行总结的,我是完全赞成的,就是叫“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确确实实,两年下来我们一共是搞了四批,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中特别明显、特别突出的,就是通过中央环保督察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环境问题,上次跟大家报告的数大约有8万件,这8万件过去是在老百姓身边的,也引起了很多的问题和纠纷,通过这次环保督察得到很好解决,同时还推动解决了很多其他问题。


您提到我们整改的成效能不能得到维持,可能更多的关注尤其像督察报告里面提的要求是不是真正得到落实,因为我们的整改报告是带着问题清单的,问题再大、再难,都是必须要整改落实的。上了清单的,第一是比较大,第二是比较难。您很关心,我也很关心,究竟中央环保督察将来是否能够搞下去,能否保持强劲长久的旺盛生命力,关键就是提的要求是不是能够落到实处。中央环保督察从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特别重视、关注这一点,也不仅仅是环保部,中央领导尤其是总书记也特别关心这一点。


中央环保督察是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改革,都是在总书记亲自关心、指导、领导下进行的。因此,我们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就是要么不抓,要抓就一抓到底,以钉钉子的精神,要么不咬,咬住了就不松口。现在看起来成效还不错,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党委和政府对这项工作确实高度重视。31个省份都成立了督察整改领导小组,其中有18个是由党政两个一把手来担任组长,其他的要么是由党委一把手,要么是由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应该说,一把手亲自抓就为我们督察整改能落到实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第二,确确实实解决了很多的突出问题。我们在督察报告清单中统计了一下,有2147项整改任务,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998项,占比将近47%。其他的整改任务也在有序推进中。


第三,在整改的过程中,严格督察问责、追责问责。追责问责在整个环保督察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进驻期间边督边改的过程中督察问责,各地都进行了发布。统计一下,四批下来追责了大概有18000多人,量还是比较大的。第二是随着我们督察报告一起下去的,我们移交给地方,要求追责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到目前为止第一批、第二批已经基本结束,第三批、第四批正在进行。其中第一批已经向媒体发布了相关结果,一共追责了1100人。其中厅局级130人,正厅级24人。第二批我们即将发布,这一批的力度更大,一共是1048人,总数稍微少一点,因为一共是七个省,第一批是八个省,厅局级是162人,其中省部级3人,正厅级56人。第三个层次是在整改期间又发现有新问题,也是立即严肃进行追责问责。前不久,我们向媒体通报了江苏南通的一个案例,就是在整改期间发现不作为、乱作为。我们迅即启动了追责问责的机制,江苏对相关的人员进行了追责问责。这方面整改落实力度是比较大的,也是比较到位的,也为进一步提高大家思想认识、推动工作落实见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完善长效机制。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相关的一些工作领域建章立制,我们统计了一下大概有330多份,平均每个省10多份。同时,各地还按照中央的模式建立起省以下的环保督察机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6个省建立并且实施了省级环保督察,就是国家督省、省督市县,也见到了很好的实效。


你还提了一个问题,关于“一刀切”的问题,大家也很关心,我先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关于“一刀切”的问题,首先什么叫“一刀切”?我理解所谓的“一刀切”指的是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是否违法还是合法,一竿子打下去,一律进行关停,这叫“一刀切”。企业有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该处理的还得处理。像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好坏的“一刀切”,负责任地说,总体上来讲是不普遍也是不突出的,也是从一开始我们就坚决反对的。


当然,在四批督察过程中,个别地方确实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出现问题以后,我们及时进行了纠正。未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态度非常明确,绝不允许这么干,绝不允许这样的乱作为来损害影响我们的中央环保督察的大局。将来不仅仅是及时纠偏,还会及时追责问责,并且是严厉严肃的追责问责,发现一起严查一起,说到做到的。我们坚决反对平常不作为、到时候又来乱作为的情况,这种风气,我们要坚决遏制。


关于中央环保督察,确实成效好,所以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坚持和发展下去。这次您也注意到在新的生态环境部,其中非常明确的一项职能就是来开展中央环保督察。近期,我们正在考虑怎样把今年的中央环保督察以及后期的中央环保督察继续开展好、发展好,今年具体的几项工作向大家报告一下:


第一,准备开展第一轮环保督察的“回头看”。大家关心的原来列了单子的问题,你整改得怎么样,我们要“回头看”。


第二,结合“回头看”,还要针对一些地区、一些省份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展专项督察,我们会把“回头看”和专项督察尽可能结合到一起,比如说这个省大气方面问题比较重,我们就是在开展“回头看”的同时,把大气污染的治理作为一个专项来同时开展督察;哪个省如果水方面有问题,就开展一个水专项督察;有一些省可能是在生态保护方面、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我们就把生态方面作为一个重点开展专项督察。


第三,研究完善有关中央环保督察的相关规定、制度,推动这项督察进一步法治化、规范化,使得将来能够作为一个长效机制,平稳健康发展下去。


第四,加强对省一级开展环保督察的指导和督促。刚才向大家报告已经有26个省份开展起来了,我们的目标是2018年各省份的地方环保督察机制都能够全部建立,并且能够实现所有地级市环保督察的全覆盖。目前,我们正在谋划开展这些事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个好的机制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 


法制日报、法制网、法制客户端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新环保法实施的。新环保法实施已经有三年时间,当初修法的时候引入了“按日计罚、移送拘留、公益诉讼”等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请李部长介绍一下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环保事业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工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新贡献。谢谢。


李干杰:新环保法是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2015年1月1号开始实施,到现在为止是三年多一点的时间。这部号称历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三年多的实践证明,确实是不虚此名,确实是最严的环保法,确实是长出了“牙齿”,实施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从前年开始,2016年、2017年分别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新环保法实施情况做了第三方独立评估,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认为这部法执行的力度、遵守的程度、产生的影响都是环保历史上最好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新环保法出台,这几年执法手段、执法规定有了很多的增加,包括您刚才提到的“按日计罚,停产限产,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等等,也支撑了我们执法工作,支撑了执法力度的加强。2017年相比2014年,全国查处的违法案件,2017年有23.3万件,相比2014年增加了180%,去年罚款是115.8亿元,相比2014年增加了265%。大家从这个数字上能够看出来我们执法的力度今非昔比,大大增强。


第二,执法手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行政手段更加多样,包括督企、督政,督企有强化督查、巡查,督政包括环保督察、专项督察,还有约谈、限批、通报、挂牌督办这些手段,这是在行政手段方面。在司法手段运用方面,也是更加顺畅。我们充分运用刑事民事等多种司法手段,执法更有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检给予了很大支持。我们移送公安部门的案件,2017年有两类,一是行政拘留,一是涉嫌环境污染犯罪,分别有8600多件和2700多件,比2016年第一类基本上是翻了番,增加了112.9%,第二类增加了35%。另外,2017年还支持相关公益组织,提起了五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我们的手段确实是不断丰富的。


第三,执法方式不断创新。在执法过程中间,我们广泛应用一些技术手段,包括遥感、在线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来支撑开展执法活动。在京津冀“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中,我们还实施了热点网格技术支撑,所谓热点网格就是把区域划成3×3公里的网格,在这些网格里设置一些监测设备,一旦网格里污染有异常增高,我们立即就派人去进行监督执法。所以从执法方式上,我们广泛采用的这些新手段,也有了很大的增强。


第四,公众参与程度不断提升。公众参与对做好环境执法、做好环境保护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这几年进步很大,2017年环保部通过电话、微信、网络接到的举报就有17万件,比前年是翻了番,是2014年的3.5倍。过去只有几万件,3万多件、3.8万件,去年达到17万件,可见公众的参与,一个是积极性大幅提高,另外一个也确实是有了渠道,基本上我们接到的这些举报都是有一算一,都要责成当地进行处理,有些重点案件重点问题都是一盯到底。比如“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中,去年秋冬季以来所有涉气的举报,第一我们完全向社会公开,第二交办下去的大致有13000件,我们都紧盯不放,不解决问题我们就不松手。


第五,执法成效不断显现。更多的就不说了,大家从环境质量的改善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在企业守法的一些效果上也能够显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环保法实施短短的三年,确实是效果很明显,也相信将来它会发挥更大的效果。当然我们也看到,在这里面也有一些问题,反映出一些企业的守法意识还不够强,超标排放的问题还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很突出。另外,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有些责任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回过头来说,只要我们企业是守法运行,都是达标排放的,我们的各地政府承诺的事、计划的事都是落实到位的,那么我们今天的环境质量就应该比现在的实际状况要好很大一块。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未来的空间还很大,未来要做的事还很多,未来我们一定会按照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精准执法和文明执法的要求,进一步把新环境保护法落实好,也把其他的法律落实好。过去这五年,环保领域法律的制修订力度很大,我们有很多法律,比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评法都进行了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在制定,还有新的法律出台,像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这些新的法律修订也好、制定也好,都充分反映了总书记的新思想、中央的新要求,也结合了新时代的特点。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法律执行好,让法律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力支撑。谢谢!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我们知道,在“天蓝”上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水清”上有哪些作为?江苏是长江沿线的重要省份,这次“两会”,江苏代表团有30多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为长江水环境保护立法,下一步在水环境治理上有哪些举措,重点又在哪儿?谢谢。


李干杰: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一样,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当然,老百姓也是非常关切。正因为如此,过去五年除了大气十条以外,水十条的制定和实施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水十条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的努力下,自2015年4月发布以来,应该说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在水十条发布之前,水污染防治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也取得了进展。


2017年相比2012年,全国地表水的水质情况,好于III类水质所占比例提高了6.3个百分点,劣V类的水质比例下降了4.1个百分点。刚才提到江苏代表团关心的长江的水,长江经济带比全国还好一些,长江经济带好于III类水的比例,比2013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劣V类降低了6.2个百分点,并且这个势头一直在保持。近两年以来,好于III类比例,2017年相比201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劣V类降低了1.4个百分点,由9.7%降到8.3%。大气的问题难,水的问题要解决起来更难,我们面临的任务更重。如何在打好攻坚战这个大战役里面,把蓝天保卫战打好打赢的同时也要把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好,把碧水保卫战这场战役打好打赢,我们初步的考虑,至少在近几年按照以下思路推动落实下去:


第一,围绕“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毫无疑问就是我们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第二,坚持“两手发力”。所谓“两手发力”,一手抓污染减排,把污染物的总量减下来。另一手是抓扩容,就是抓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尤其是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让他有更大的接纳能力和净化能力。


第三,突出“四种水体”。我们要干的事很多,其中有四种水体是更为突出,老百姓全社会更加关注的,我们要作为重点,也是我们抓工作很好的切入点。第一类水体是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水体,这是老百姓的水缸,所以一定要把他当成重中之重搞好。第二类水体就是黑臭水体,这也是老百姓特别关切的。第三类水体是劣V类水体。第四类水体是入江河湖海不达标的排污口水体,大江大河包括海边都有很多的排污口,有些是达标的,有些是不达标的,我们要把这些不达标的水体作为重点,围绕突出这四种水体,倒逼相关的污染治理工作和生态保护工作。


第四,加快“四项整治”。一是工业园区。在这方面,我们要把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好,该改造的改造,该搬迁的搬迁,该关停的关停。另外,对重点行业企业进一步提高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二是生活源方面。主要加快建设城乡污染处理设施进度,总体上在这方面进展不错,但也不均衡,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好,有的地方没那么快,没那么好,并且有些设施建设好了以后,运行也不那么好。除了城市以外,把农村的污水处理也要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三是农村面源的污染防治和污染整治。首先是种植业要把农药化肥减下来,这几年的农药化肥控制得不错,实现了农药化肥使用量的零增长,后续还有空间。另外是养殖,尤其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比较重,后续我们要把这项工作进一步做好。四是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这方面首先是有关湿地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修复。其次是河流的生态基本流量的保障,过去这个问题都是大家不够重视的,下一步要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一定要把他确保好,不管你怎么开发利用,这条河流的生态基本流量得满足,不能不管不顾把一个好好的生命体给破坏掉了。这是加快四项整治。


第五,强化“四个支撑”。第一个支撑,强化执法督察。通过执法督察使我们污染防治的一些要求、法律法规的规定能落到实处。第二个支撑,强化流域的协调和统筹,上下游、左右岸都要统筹起来,我们大气叫联防联控,流域实际上也是各个区域之间相互影响的,也要统筹好、协调好,单打独斗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第三个支撑,要强化科技支撑。我们大气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展,水方面后续要加强。第四个支撑,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所以,水十条要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手发力、突出四种水体、加快四项整治、强化四个支撑,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把未来几年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好。长江经济带是重中之重,大家知道总书记一再讲长江经济带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3月10号,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再一次强调这一点,他说,长江经济带一定要不搞大开发,要共抓大保护,要刹住无序开发的情况,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开发。在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认真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位,环保部围绕长江经济带也在开展一系列的工作,一方面是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另一方面把中央批准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实到位。有关规划我上次跟大家已经报告过了,具体的工作,我们首先强化对于长江经济带的环保督察,其次就是加快划定,实际上已经基本完成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红线和“三线一单”,再次就是把长江经济带的饮用水水源地作为一个重点,把它做好,这项工作也基本上有了一个结果。经过两年的时间,我们对长江经济带的126个地级以上城市、319处水源地、490个问题,拉条挂帐,紧盯不放,基本上整治到位。


下面,我们还会把长江经济带的黑臭水体整治作为一个重点,同时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推动落实好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这些工作,把长江这个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好。江苏在这方面责无旁贷,过去的很多工作也是走在前面的,我们也希望江苏在未来长江水环境保护以及全国水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做出表率。谢谢!


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我们知道“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重大倡议,在给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外媒产生质疑,给当地环境造成了威胁,请问环保部会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动绿色“一带一路”的发展。谢谢。


李干杰: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特别明确地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坚持环境友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尤其是关于“一带一路”的建设,总书记多次批示指示,多次讲话强调。在去年5月份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这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中国将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毫无疑问,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作为生态环境部,一定会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这些理念、要求,实际上“一带一路”也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够行稳致远。总体上来讲,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单位践行绿色发展,不仅仅是在“一带一路”实施的过程中,也包括其他的一些境外项目中。


总体上,各有关方面还是非常注重和严格执行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包括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有很多典型的案例,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比如在2015年我们交付印度的一个燃煤电厂叫古德罗尔燃煤电厂,当时印度政府大幅降低燃煤电厂的排放限值,因为印度跟我们国家一样,排放限值在不断地调整优化,正好在2015年赶上了这次调整,并且还增加了其他的一些要求。尽管如此,我们这个项目仍然在2016年获得了印度的环境保护金奖和社会责任铂金奖,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在环境方面整体上还是很注意的,也有很好的成效和影响。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们非常重视,也采取了多项举措,努力服务、支持和保障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去年,我们联合几个部门,包括外交部、发改委、商务部,共同制定发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要求,在此之后,我们又根据这个文件的要求,编制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合作规划》,更加具体规划了一些目标、项目和任务,进一步推动了环保政策法规标准技术与产业的交流合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一些行业企业签署相应的协议,建立相应的机制,也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推动建立了“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实施了绿色丝绸之路使者计划,开展培训、交流、研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监管能力水平。包括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把总书记提出的两件事抓好,一是绿色“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二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建设,会同相关国家,包括相关国际机构,比如说联合国环境署,他们很有积极性,愿意和我们一起把这些平台打造好、把这些机制建立好,能够共同努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保水平进一步提升。保障“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能够实施好,取得成效,不仅仅是惠及中国人民,也惠及国际上所有相关国家,让大家一起分享“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成果。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请教部长先生的是有关去年7月份中国出台洋垃圾进口的禁令,请问实施的效果怎么样,还有没有后续的措施?另外,我们看到以前一些比较依赖中国市场的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目前确实是遇到了垃圾处理的困难,不少分析说,是因为中国的禁令来得太突然,导致了他们的混乱,请问您如何回应?谢谢。


李干杰:首先我想强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是中国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一个重大举措。同时,这也是中国政府享有的权利。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就推出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我们都是缔约方,这个公约明确规定,充分确认了各个国家有权禁止外国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进入本国领土,我们拥有这个权利,也尽到了责任。同时,这个公约还规定,各个国家都有义务就近减量和处理各自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并且在越境转移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输入国的环境、公众健康不受到影响和损害。中国的固体废物进口大致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开始进口量增加还不算很快,后来进入90年代以后,增加就比较快了。大概20年前,我们整个进口量也就是400-450多万吨,20年间,我们增加到4500万吨,增加了10倍,所以增长的幅度还是很快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固体废物进口显示出了越来越多问题,并且有些是相当突出和严重的问题。具体而言,最突出的一个是在废物进口中夹带了很多禁止类的废物,因为我们国家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也是根据巴塞尔公约,制定了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分为非限制类、限制类和禁止进口类,可以进口非限制类和限制类固体废物,但是由于管制不好,最后夹带了大量的禁止类废物,甚至是洋垃圾进口。


第二个更为突出的是这些废物进来以后,在加工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和损害。我们去年7月份组织开展了“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的专项行动”,对全国1792家企业,我们组织了1700人参加的为期一个月的拉网式排查,结果发现,其中有1074家正好是60%的比例,存在各种各样的违法污染问题。我们对1072家进行了查处,现在基本处理完1057家。可见违法违规的程度在这个领域是非常突出和严重的,由于他们违法违规,使得整个加工利用过程对我们的环境、对老百姓的健康产生了非常突出和严重的影响。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突出和严重的问题,中国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调整优化进口名录,大幅压减固体废物进口的数量。第一批是调整了四类,后续还会逐步再进行调整。作出这么一个重大的改革决定,禁止洋垃圾入境、改革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合理和正当的,作为环保部门,我们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您刚才关心效果怎么样,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的好转,也包括听到一些风声,有些企业就抢抓“机遇”,尽快提前大量进口。所以,上半年是量价提升,下半年我们下了很大力气,扭转了这个势头,全年平衡下来,限制类固体废物进口总量下降了12%,应该说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后续,我们还会坚持下去,落实好中国政府确定的目标和要求。


您刚才提到说我们有些政策出台比较匆忙,给予外方的时间比较短,引起了所谓的“混乱”。我觉得这样的观点,要么是有些不太了解实际情况,要么是故意把一些责任往外推卸,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还是充分考虑了方方面面的情况,给予了比较充足的时间。比如说,我们发布第一批的目录调整,就提前了半年时间,并且及时把信息通报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包括WTO,也包括相关的方面。对于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也及时协调各方推动解决,也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中国,包括国外,大家要统一到巴塞尔公约的精神上,也就是各个国家都要立足于自己产生的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自己来减量、自己来处理、自己来消化,有了这个共识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很多事情才会更好理解和解决,也有利于全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普及推动,才有利于清洁美丽世界的打造和构建。谢谢!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去年,中办、国办通报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并问责了上百人,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但我们了解到还有不少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依然严重,请问李部长,有什么举措让保护区真正得到保护?谢谢。


李干杰:去年6月,中办和国办发布了《关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的通报》。我们大家都看到了,都学习了。两办的通报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志性意义。重视程度之高、处罚力度之大、产生震撼之强、影响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在两办通报发布以后,按照中央的要求,按照两办的精神,我们迅即会同其他部门,包括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和中科院,组织开展了专项行动,叫“绿盾201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这个专项行动也是前所未有的,是历年来所有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检查行动中,检查范围最广、查处问题最多、整改力度最大、追责问责最严的一次监督检查行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最近我们向媒体发布了这个结果。在这次专项行动中,排查了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20800个问题。截至2017年底,我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有463个,因为有17个是后来批复的,之前开展专项行动的时候是446个,这20800个问题目前为止已经有13100个问题得到很好的整改。行动中,我们关停取缔了2460家企业,对1100多人进行了追责问责。最重要的是,推动地方废止和调整与上位法不一致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当然,我们也发现还有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很突出。比如说,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还相当严重,一些地区交办问题整改不彻底,当然有一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这里向大家报告,我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是按照抢救性保护的思路来划定、建设和保护的,一些历史问题难免遗留下来了。今天我们去面对、去处理的时候,这些问题也要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相对来讲难度比较大,为我们后续做好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经过这次排查,我们对这些问题做到了心里有数,也将把我们的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起来。


下一步的工作,第一是旗帜鲜明地把“绿盾行动”坚持到底,紧紧围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扩展到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对发现的问题,全部建档立卡,拉条挂帐。我们现在做工作,打攻坚战,就得讲究精准,脱贫攻坚战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建档立卡,我们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也要建档立卡,每个自然保护区是什么问题清清楚楚,交办给谁清清楚楚,并且不仅仅我们自己有数,还要向社会公开,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老百姓的监督作用,紧紧盯住,不解决就不收手。


第二是加大追责问责的力度。谁造成的问题,就得处理谁,对于问题造成的严重影响,该担责就得担责,该追责就得追责。


第三是进一步强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发挥好公众的作用,因为自然保护区涉及面很广,要把这项工作做好,须把过去的事情处理好,把现有的问题解决好,以及未来要把他保护好、建设好,都需要全社会齐心努力。整个自然保护区在我们国家有2750处,大致占陆域国土面积14.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3个,大致占比是10%,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我们大家都有责任去保护。现在我们以两办通报为一个新的起点,已经强化了这方面的监管,后续我们还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希望在此过程中,大家共同努力,把这个宝贵的财富,把我们的命脉保护好、维持好。谢谢!


主持人:谢谢。本场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李部长,谢谢大家!